面癱,也叫做面神經麻痹。在西醫看來,面癱的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或炎性反應等有關。所以,西醫治療面癱一般都會使用激素藥或抗病毒藥物,也會搭配著營養神經的藥物一起做治療[1]。在中醫里,面癱稱為“口僻”,認為其是由于頭面部受風寒之邪入侵,痰濁阻滯經絡,使氣血痹阻、筋脈失養所致。因而,中醫對面癱的治療,以祛風化痰、活血通絡為主。


下面是幾個常用的幾個面癱藥物:
1. 天蠶膠囊


天蠶膠囊主要成分為僵蛹, 祛風定驚,化痰散結。用于驚風抽搐,咽喉腫痛,頜下淋巴結炎,面神經麻痹,皮膚瘙癢。
2. 復方牽正膏

復方牽正膏是膏藥,可以白天服用天蠶膠囊,晚上睡覺的時候就貼復方牽正膏。貼之前先用熱毛巾敷一下臉,使臉部肌肉放松,再將剪好的膏藥貼在相應的穴位上(說明書有詳細的穴位圖解),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將膏藥取下來即可。
復方牽正膏里面含有白附子、地龍、全蝎、僵蠶、川芎等成分,祛風活血,舒經活絡。用于風邪中絡,口眼歪斜,肌肉麻木,筋骨疼痛。
3. 十八味杜鵑丸

十八味杜鵑丸是西藏甘露生產的一個藏藥。改革開放以來,藏區跟內陸交流越來越多,人們對藏藥的了解也越來越多。很多患者除了選擇西藥、中藥外,也會選擇嘗試選擇藏藥。
十八味杜鵑丸方中含有烈香杜鵑、草果、訶子(去核)、檀香、毛訶子等十八味藥物,祛風通絡,活血。用于“白脈病”引起的四肢麻木,震顫,肌肉萎縮,筋腱拘攣,口眼歪斜等癥。“白脈病”是藏醫的一種說法,是指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或病理損害,比如:面癱、三叉神經痛、面肌痙攣等,所以十八味杜鵑丸治療面癱也算是對癥用藥。
4. 甲鈷胺片


甲鈷胺片是屬于神經營養劑類藥物,適應癥為周圍神經病,而面癱就是屬于周圍神經性疾病中較常見的一個疾病。
甲鈷胺片是一種內源性的輔酶B12,可促進葉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謝,促進神經細胞軸突運輸功能和軸突再生,能使延遲的神經突觸傳遞和神經遞質減少恢復正常。
面癱除了需要使用藥物做治療,積極做康復訓練也非常重要。每天用熱毛巾敷臉后對患處進行按摩,對著鏡子做一些康復訓練。比如對著鏡子做聳鼻、撅嘴、露出牙齒、張大嘴巴、抬高眉毛、皺眉、閉眼等面部動作,每個動作每天做5遍,這樣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復。
大多數面癱的預后都比較良好。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后2-4周開始恢復,3-4個月后可完全恢復。部分患者會在發病6個月后也可以完全恢復。只有部分患者會遺留下面肌無力、面肌聯帶運動、面肌痙攣或鱷魚淚現象的癥狀[1],所以盡早發現盡早治療才能更快恢復正常。
來源:《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》;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6年2月第49 卷第2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