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個暴露年齡的問題:還記得小時候大人帶著我們去醫院吃的“糖丸”嗎?那顆圓圓甜甜的“糖丸”究竟發揮著什么作用呢?但是為什么現在去醫院越來越少見到醫生喂小孩吃那種“糖丸”呢?
從前我們以為這是醫生為了安慰和鼓勵我們才把甜滋滋的“糖丸”獎賞給我們。其實,不要小瞧了這顆小“糖丸”,它是一種承載了幾代人童年回憶的疫苗。它背后還藏了個激動人心的故事,也因為它使得整個中國成功將脊灰狀態消滅,拯救了無數的兒童。
是的,“糖丸”就是預防小兒麻痹的疫苗。現在的人可能對小兒麻痹癥沒有太大的感觸,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脊髓灰質炎(脊灰)也就是俗稱的小兒麻痹癥,是一種十分可怕的傳染病。那時候脊髓灰質炎病毒曾席卷我們國家,肆虐了無數兒童,包括很多新生兒童。
染上病毒的人群多為1-7歲(主要是5歲以下)的兒童,患者會全身不適,身體可能受到嚴重傷害,有的會發生肌肉萎縮,有的會全身癱瘓,嚴重的還會引起呼吸困難,導致患者死亡。脊髓灰質炎病毒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運動神經細胞,以損害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為主,造成永久損害,讓這些神經支配的肌肉無力。
常見病癥有發熱、四肢疼痛、癱瘓、煩躁、多汗、感覺全身過敏、弛緩性麻痹、食欲不振、嘔吐、腹瀉、頭痛、咽喉痛等全身不舒適的癥狀。從感染到病發可能有8-12天的潛伏期。部分患者得病后可以自行恢復,但多數孩子會出現下肢肌肉萎縮、畸形、殘疾的后遺癥,嚴重的甚至不能行走、站立,或威脅到生命。
脊髓灰質炎屬于急性傳染性疾病,病毒主要是通過腸道傳染,由糞—口傳播出去。目前對小兒麻痹癥還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,只能通過預防減少發病率。而預防小兒麻痹效果較好的是脊髓灰質炎疫苗。
60年代中國開始推廣脊灰疫苗(OPV),也就是我們小時候熟悉的“糖丸”。“糖丸”的發明者是前不久故去的醫學教授——顧方舟。“糖丸”是把活的、致病力降低的病毒混合在奶粉、葡萄糖等輔料制作成的疫苗,可以口服。就是這種口感不錯的“糖丸”拯救了當時中國數以萬計的兒童。
其實脊髓灰質炎疫苗有兩種,一種是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——“糖丸”(OPV),還有一種是滅活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(IPV),這種IPV疫苗是由滅活了的病毒制成,需要注射。
因為有了疫苗出現,全球的小兒麻痹癥發病率逐年下降了好多。其實IPV比OPV出現得要更早,只不過當時生活條件差、病毒的傳播又較普遍,IPV無法保護腸道黏膜,免疫效果比不上OPV。
但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,更傾向于滅活病毒疫苗IPV比減毒活疫苗OPV更安全。加上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,到2018年,如期全部使用IPV。所以“糖丸”正式推出歷史舞臺了,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。不過現在又有新型可口服的bOPV以滴劑形式出現了。
其實兩種疫苗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,不過因為每個寶寶的體質都不一樣,所以也可能有一定的不良反應。一般這些副作用的問題都不會很大,如頭痛、發熱、輕度腹瀉、接種位紅腫、過敏等是可以自行恢復,家長不用過于擔心。但如果出現較為嚴重的反應未痊愈:疫苗相關性的軟癱,就要到醫院去檢查明確下原因,看是不是與疫苗有關,及時找醫生聯系解決方案。一般預防接種的效益是遠大于不良反應的危險性。
具體應聯系兒科醫院了解各種注意事項和預約接種程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