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理論認為,本病的發生,與肝、腎、陽明三經有關。一般來說,屬腎陽虛命火不振、精氣清冷者多,屬陰虛者少,性溫熱者則尤為少見。其基本病理變化是包括:腎陽虛、腎陰虛、腎氣虛。
1、腎陰虛表現:陰虛生內熱,典型特點是容易出現虛熱,容易出現五心煩熱,(就是兩個手心,兩個腳心,心口感覺熱的感覺)睡覺的時候容易盜汗(就是睡著了,一醒身體有汗),出現腰膝酸軟、四肢乏力、頭暈耳鳴、口干舌燥、煩躁、記憶力減退、性欲減退,遺精、早泄等。
2、腎陽虛表現:陽虛生外寒,典型特點是會出現怕冷的癥狀,先是腰痛,因為腰是腎之府,痛的同時能明顯感覺得腰里面發涼,然后會擴展到全身,全身都會感覺冷。出現面色虛白,畏寒怕冷,手腳冰涼、腰酸乏力、性欲減退、陽痿、早泄等。
3、腎氣虛癥狀中疲倦和氣短是特征表現,也包括腰膝酸軟、小便頻密(夜尿多)、舌淡等癥狀。男性患者可出現滑精或早泄,女性患者會白帶清稀、胎動易滑。
中醫中藥補腎三大原則:補腎陽、滋腎陰、益腎氣。補腎要注意,腎陰虛的情況下火就容易旺,陰虛火旺,如果這時再使用那些溫熱的壯陽藥物,等于是火上澆油,病人熱性就更大了。反過來說,假如病人腎陽虛、怕冷,你再用一些滋陰藥,等于是雪上加霜,同樣也受不了。補腎要查明原因,分型而補。然而腎陽虛和腎陰虛也不能截然分開的,腎陰虛也好、腎陽虛也好,如果虛損到一定程度了,就是陰損及陽,陽損及陰,腎陽虛時間長了會有腎陰虛的癥狀,所以在補腎陽的時候,一定要兼顧補腎陰,而且要陰中求陽,補腎陰的時候不是一味的只用補腎陰或腎陽。